本文转载自公众号:审计实践
内容仅作交流学习之用,如有不妥,请联系删除
审计报告中审计发现的描述主要由四个要素组成,分别是事实、依据、原因、影响。
结合实际管理需要,每个组织的内部审计部门的审计报告中,审计发现描述的要素可能会有所不同。
有的内部审计报告可能只有三个要素,例如只有事实、依据、影响;有的内部审计报告可能还包含更多的要素,例如还会加上审计建议等要素。
不过,总体说来,事实、依据、原因、影响这四个要素基本可以满足各种报告阅读者的基本需求。下面,分别来谈谈这四个要素。
一、问题事实
1.信息全面。审计人员在描述审计发现事实时,要像写小说那样,说清“时间、地点、人物、行为等”,要让审计报告阅读者对问题能有全面的认识。“5W1H”的原则可以用在事实描述上。
2.主题明确。还有,事实描述要逻辑准确、层次清晰、文字简洁,不要加入影响阅读者判断的干扰信息。
3.定性准确。有的审计部门在描述审计发现的事实时,还会先进行总括性的概述,简称“定性”。“定性”一般用一句简短的话来概述,以便于阅读者先一目了然问题的性质和严重程度。
二、问题依据
1.硬依据。硬依据也叫显性依据,是审计发现所参考的标准、计划、规章、制度、法规、法律等。审计依据会影响审计发现的性质和严重程度。如果审计人员按照国家的法律法规来进行审计发现问题的定性,那么问题性质就严重了。审计人员一方面要有对审计发现的专业判断,另一方面,审计人员也要选用合理的审计依据。
2.软依据。软依据也叫隐性依据,是这样一种情况,就是没有明确的规章制度对应审计发现,审计人员参考的是控制原则、管理逻辑等。
无论是硬依据还是软依据,审计人员不仅需要准确使用,还应该能够说服被审计单位。
三、问题原因
1.分析问题原因找到症结所在。审计人员不仅要能发现问题,还要能分析问题发生的原因,找到问题存在于哪个环节、哪个流程,要分析出问题是出在制度层面还是执行层面,问题是出在管理层还是运营层。
2.只有深入了解业务才能找到问题原因。问题原因的查找其实是在考验审计人员对经营管理流程的了解,也考验审计人员对问题分析能力。有时候,被审计单位会提供一系列对发生问题的解释。审计人员需要谨慎地判断被审计单位的解释,更不能直接把被审计单位的解释放在审计报告中。
3.问题的原因可能是真正的问题。问题的原因往往是更深层次的问题,或者是导致问题发生的问题。比如,记账人为错误的问题未必就是真正的问题,真正的问题是因为想通过调账隐藏一些违规行为。
四、问题影响
1.问题影响有哪些。审计发现问题对组织的影响可以分为:潜在风险、实际损失、效率、效益、计划达成等。审计人员在审计报告中进行问题影响程度的描述时,要尽可能的用数字说话。同时,审计人员还要区分绝对影响和相对影响。
2.问题影响会影响到管理层的决策。审计发现问题的影响程度会决定管理层采取什么样的措施来防范、制止、接受现存的状况。
3.问题影响可以体现在问题定性中。审计发现问题的影响还可能会在前面审计发现事实的定性中来体现。例如,审计人员可以通过量化分析问题影响,可以在问题定性用“严重”、“较大”、“重大”等词语来表述。
五、注意事项
还有需要提示审计新手们注意,在审计报告中撰写审计发现应该避免以下情况:
一是不要底稿化,不要琐碎的、不影响阅读者判断的信息一股脑地放在审计报告中,要尽可能的简单、明了;
二是不要把具体审计方法体现在审计发现的描述中;
三是不要把主观判断与推测放在审计发现描述中;
四是审计发现的描述与对被审计单位的评价不能相互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