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载自公众号:审计实践
内容仅作交流学习之用,如有不妥,请联系删除
一、语言表述问题
1、语言意思表达不准确
审计报告中的语言表述应精确无误,避免产生歧义。例如,在描述人员配置时,“分公司续期业务部内勤40人,外勤319人,营销部内勤人数195人,外勤2711人”应改为“分公司续期业务渠道或营销业务渠道”以更准确地描述组织结构。此外,保费“连续四年呈增长态势”与“连续四年正增长”两种表述方式虽然看似相近,但前者可能包含个别年份的下降情况,因此应谨慎使用。
2、用词重复,影响表达效果
用词重复不仅降低了报告的可读性,还可能影响读者对报告内容的理解。例如,“以持续有效组织发展为重点,加强业务队伍建设,以部组合格达标为重点”中同时出现了两个“重点”,导致句子显得冗长和重复。
3、语句不通顺,因果关系不清晰
语句不通顺和因果关系不清晰也是审计报告中常见的问题。例如,“通过加强营销文化建设,所协管的个险渠道及分管的续期渠道业务收入有效增长”,这句话中的因果关系并不明确,文化建设与保费收入增长之间的直接联系并未得到充分的解释。
二、内容组织问题
1、过于笼统,不能反映真实情况
审计报告中的描述过于笼统,往往不能准确反映被审计单位的实际情况。例如,“20XX年个险渠道未完成年度任务”这一描述并未具体说明完成任务的百分比,导致无法准确评估问题的严重程度。
2、问题表述简单堆砌
有些审计报告对审计查出的问题没有进行梳理归类,只是对问题进行“流水账”式的罗列,导致报告内容庞杂、条理不清。例如,一份报告中列出了几十个问题,但没有对这些问题进行科学的分类和归纳,使得报告难以阅读和理解。
3、审计报告定性未贴近对管理责任的界定
在审计报告中,对问题的定性应贴近管理责任的界定。例如,某分公司副总经理离任报告中对宣传课件问题的描述“个险产说会宣传课件存在不合规现象”,这种描述只是停留在现象层面,没有深入到管理责任层面,如“宣传课件未严格按照监管要求进行管理”。
4、标题扩大范围
审计报告中的标题应准确反映报告的内容范围。例如,在某分公司副总经理离任报告中,标题“公司经营业绩达成及业务品质方面”、“公司财务预算执行及财务管控方面”等过于宽泛,因为副总经理仅分管个别业务渠道,这些标题容易误导读者对报告内容的理解。
三、审计评价问题
1、基本情况介绍过于具体
在介绍被审计单位基本情况时,过于详细的描述可能会使报告显得冗长且主题不明确。例如,管理体制详细到所属单位名称一一罗列、收支情况详细到二级以下会计科目、资产情况详细到资产大类等,这些信息虽然详细,但对于审计报告来说可能并不必要。
2、审计评价不够准确
审计评价是审计报告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往往存在评价过于笼统或偏离实际情况的问题。例如,有些内审部门出于规避审计风险、与被审计单位搞好关系等因素,评价往往过于宽容或过于严厉,没有做到客观公正。
3、经济责任审计中对离任者应当承担的经济责任界定不清晰
在经济责任审计中,对离任者应当承担的经济责任界定不清晰是一个常见问题。例如,对问题发生的时间跨度超出离任者任职期间的情况,应明确任期内的问题金额和截至审计日的问题金额,但往往在实际操作中忽视了这一点。
四、审计建议问题
1、审计建议不够明确
审计建议应具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但往往存在过于笼统或缺乏具体措施的问题。例如,“加强财务管理,严格执行财经纪律,完善内部管理制度”等建议虽然看似全面,但缺乏具体的执行方案和措施。
2、审计建议缺乏可行性
有些审计建议虽然看似合理,但在实际操作中却难以执行。例如,对于某些历史遗留问题或复杂问题,提出的解决方案可能过于理想化,没有考虑到实际情况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五、报告格式和排版问题
1、报告整体繁琐冗长
有些审计报告过于冗长,动辄十几页甚至几十页,不仅增加了读者的阅读负担,还可能降低报告的可读性和有效性。例如,有些报告在描述问题时过于详细,导致报告篇幅过长且重点不突出。
2、报告结构不清晰
审计报告应具备清晰的结构和逻辑顺序,但往往存在结构混乱、条理不清的问题。例如,有些报告在描述问题时没有按照工作流程或问题的重要性进行分类和排序,导致读者难以理解和把握报告的核心内容。
3、标题和小标题使用不当
标题和小标题在审计报告中起着提纲挈领的作用,但往往存在使用不当的问题。例如,有些报告的标题过于笼统或不够具体,无法准确反映报告的内容;有些报告的小标题缺乏层次感和逻辑性,导致读者在阅读时难以抓住重点。
六、其他常见问题
1、照搬相关口头访谈或非正式材料
审计报告中的信息应来源于可靠的审计证据和正式的书面材料,但往往存在照搬相关口头访谈或非正式材料的问题。例如,有些报告在描述问题时直接引用了被审计单位人员的口头陈述或非正式文件,导致信息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受到质疑。
2、未充分征求被审计单位的意见
在编写审计报告时,应充分征求被审计单位的意见以确保报告的公正性和客观性。然而,在实际操作中往往忽视了这一点,导致报告中的某些内容可能与被审计单位的实际情况存在偏差或误解。
3、报告提交和报送不及时
审计报告的提交和报送时间对于报告的及时性和有效性至关重要。然而,在实际操作中往往存在报告提交和报送不及时的问题,导致报告的使用价值降低或延误了被审计单位的整改时间。
七、改进措施
针对以上问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进:
1、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和准确性
审计人员应加强对语言表达的学习和训练,提高语言表达的准确性和简练性。在编写审计报告时,要注意使用准确、清晰的语言表述问题,避免产生歧义和误解。
2、加强内容组织和梳理
在编写审计报告时,要对审计发现的问题进行科学的梳理和归类,确保报告内容条理清晰、重点突出。同时,要注意对问题的定性和归类进行准确的描述和界定。
3、提高审计评价的准确性和客观性
审计人员应加强对审计评价的学习和理解,提高评价的准确性和客观性。在编写审计报告时,要根据审计结果和被审计单位的实际情况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
4、提出明确具体的审计建议
审计建议应具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要提出明确具体的解决方案和措施。在编写审计报告时,要结合实际情况和审计发现的问题提出切实可行的建议。
5、优化报告格式和排版
审计报告应具备清晰的结构和逻辑顺序,要注意使用恰当的标题和小标题进行分段和分类。同时,要注意控制报告的篇幅和长度,确保报告简洁明了、重点突出。
6、加强证据收集和核实
在编写审计报告时,要注重收集和核实可靠的审计证据和正式的书面材料。对于口头访谈和非正式材料要进行严格的筛选和核实,确保信息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7、充分征求被审计单位的意见
在编写审计报告前,要充分征求被审计单位的意见和反馈,确保报告内容的公正性和客观性。同时,要注意与被审计单位进行沟通和交流,以便更好地理解和把握被审计单位的实际情况。
8、及时提交和报送报告
审计报告的提交和报送时间要及时准确,以确保报告的及时性和有效性。同时,要注意关注报告的报送对象和用途,以便更好地满足报告使用者的需求。